毕加索、图层、分轨与机会主义

2024/08/17 16:13

最近读了王恩来推荐的《制造现代主义》,这本书完全改变了我对毕加索的认知。以往,无论是在历史课本还是美术课本中,毕加索都被描述为自幼天赋异禀的绘画天才。然而,此书详尽地展现了毕加索从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历经回归新古典主义及后续的蜕变,直至其漫长的田园牧歌式的创作中后期(如果能称之为老年时代的话,尽管这段时期确实漫长),他不断探索和形成独特风格的历程。这个过程充斥着对艺术市场的精准洞察、与经纪人的周旋、对战争的逃避,以及与朋友的相处和背叛,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让我明白,毕加索并非纯粹的艺术精灵,而是一个充满生机、目标清晰、渴望世俗成功的艺术家。有人称他为精明的商人,或许这不太确切,但他绝对是一个极度注重成果、追求世俗成就的艺术家。

纵览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高雅艺术与世俗流行文化始终处于相互交融、相互博弈的状态。时而前者启发后者,时而后者为前者注入资金和大量的受众。而当下,我感觉流行文化已然占据压倒性优势。在这个日益娱乐化的市民社会中,信息传播变得越来越便捷,信息交流的速度持续加快,信息密度不断增高,周期也越来越短。这致使更具思想深度的内容在纷繁复杂的娱乐资讯和资本运作中逐渐式微。

我曾和我导师聊天时候讨论到现代科技与艺术的关系。他说他总被问起AI 音乐是否具有灵魂,他说你赶紧去写个书,下次就直接甩本书说:“大家是在 Photoshop 出现后才开始分层作画的,不是吗?”。后来我发现,这种分层、模块化的创作模式和即兴创作在西方艺术领域更为常见。油画本身就是一层一层颜料的叠加,先勾勒外形,再进行填充。随着电脑的问世,图层式创作更是成为了一种习以为常的默认方式。音乐创作也是如此。从最初的大型管弦乐队到小型乐队,再到录音棚中乐手分别录制音轨,通过四轨机、八轨机进行磁带模拟信号混合,最终发展至完全电子化的采样拼接,层层堆叠,从而催生了 House、Techno 等电子音乐风格,以及 DJ 式的即兴表演形式。这种将科技模块化,并如同 DJ 操作碟机般进行混音和即兴创作的方式,无疑是现代电子音乐发展的写照,也彰显了西方文化中注重即兴、拼贴和重组的特质。当然,我对于中国古典文化、文学艺术、绘画书法等领域的认知还不够深刻,所以不敢随意评价。但我隐隐觉得,中国传统艺术更侧重于内容和个人精神的完整统一,追求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的境界,而非西方那种跳跃式的即兴创作和模块化的拼贴组合。

在毕加索的艺术成长之路上,他早期的蓝色时期作品带有显著的后期印象派风格,更多地去摸索笔触、结构和光影的表现力。进入浪漫甜蜜的粉红色时期后,他的作品则充满了明快、轻盈的色彩。其后,他开创了立体主义,又在古典主义的浪潮中回归传统。毕加索的风格转变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他总是试图摆脱模仿者,避免被固定的风格所束缚。当他确立一种风格并取得成功后,便会有众多模仿者纷至沓来,甚至有后来者超越他,这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其作品的市场价格。书中提到,有一位经纪人曾开玩笑地对毕加索说:“你的风格已经被洗劫一空了。”毕加索坦然承认:“没错,完全被洗劫一空了。”于是,他果断地转向新的风格。这种转变意味着舍弃过去的资源和人脉,甚至会遭遇质疑和反对。比如,他曾经是立体主义的引领者,却从未完全屈从于这一流派,因为他始终在探寻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最终,他甚至公开反对立体主义。这种将既有风格模块化,并将其作为博弈筹码的行为,展现了商业世界中的一种跳跃性和机会主义。我觉得,每个创作者都会面临这样的抉择,但我认为这种即兴创作的方式与我们传统的流行文化或内容创作过程有着很大的差异。

说回到音乐,我的一位朋友正在创业开发音乐社交应用,他们接入了 Apple Music 和 Spotify 等平台的接口。在谈论听歌习惯时,他表示自己从来不用 Apple Music 首页的推荐页面,而是直接打开歌单挑选喜欢的音乐。而我恰恰相反,我几乎只听首页推荐的音乐,很少反复聆听某个歌单或专辑。后来我意识到,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喜欢的音乐风格不同。我偏爱 Techno、House 等即兴性较强的电子音乐,这类音乐本身就具备很强的模块化特点,鼓点、贝斯、合成器、人声等元素能够自由组合,每次的演绎都可能有所不同。它们更注重营造一种氛围,如果反复聆听相同的内容,反而会破坏这种氛围。而传统的流行音乐则不然,一首 3 分钟的歌曲需要有起承转合的结构、清晰的叙事和情感表达,歌词要精炼,旋律要优美,这与电子音乐的价值追求大相径庭。

所以,我发现,不管是音乐分轨、Photoshop 分层作画,还是其他形式的模块化、拼凑式创作,都反映了一种西方文化中特有的思维方式,与博弈、杠杆和机会主义紧密相关。当然,我并非是说东方文化中不存在这种思维方式,毕竟每个文化中都有形形色色的人。我只是认为,这种思维方式在西方文化中更为普遍,也更契合西方社会的发展逻辑。

这种在不稳定状态下灵活应变、把握时机、随机而动的聪慧做法,如果能够与我们东方文化中追求内心充实、自我圆满的精神境界相融合,或许就能造就真正的艺术大家。无论是那些声名远扬、影响力巨大的企业家,还是那些在文化、宗教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或许都达到了这种境界。

我们之所以追求完整、自洽的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商业和资本的力量相对较弱,我们更倾向于在权利和体制的框架内实现自我和寻求价值认同。而西方社会则不同,资本主义的商业运作模式使得资源能够自由流动,更少受约束,也造就了机会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盛行。

我之前跟恩来说,我想了解像毕加索这样的艺术家,以及后来从小有名气到大红大紫的艺术家,随着时代从现代主义到当代艺术,他们的作品在售卖、成交市场上的整体金额、单价、转手率和交易速度等方面的变化。当然,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可能已经有人研究过。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地方自古以来就热衷于交易这些艺术品,或者接受这种文化产品,那么它的趋势可能会延续。如果这个地方历史上这类东西一直是小众的,那么现在也很可能如此。历史是一个可以给我们点亮更多地图的东西,看看古往今来的那些各色能人异士都在怎样舞文弄墨、挥斥方遒,或是汲汲营营地搞钱。

Race

image.jpeg

再留一个即刻账号:https://okjk.co/3KWG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