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梵高到Pride:艺术教会我们的爱与接纳

2025/08/02 20:56

今天去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看了梵高的很多真迹。第一次亲眼看到这些作品,颜料堆积的厚度比任何高清扫描图都要丰富得多,层次感也更强。可以清楚看到每一个笔触、每一处瑕疵,那些粗糙糙砺的地方,以及极其细致入微的细节,都透露着他内心的纠结与挣扎。

在回去的路上,我和朋友探讨观展感受。我说,一眼就能看出梵高是个很不自信的人,一个自信的人画不出这样的作品。看到后来,我甚至掌握了一种能力:看到任何一幅画,就能猜出它是创作于1887-1888年那段他最有自信的时期(刚到巴黎后的两年),还是更早期他在摸索风格的阶段,又或者是后期他陷入长期自我怀疑和内心拉扯的时候。

也能从一堆混合展出的作品中,把他和同时代其他画家区分开来。因为他的画作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既粗糙又细腻(Be rough and be subtle)。我想他的调色盘一定是最脏的,第二脏的大概是他的室友高更,然后是其他那些朋友们。

27岁决定投身艺术、开始正式创作的梵高,展现出一种天生的、极具个人风格的手法。这种风格在他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基本没有本质变化,这就是天才的印记。即使刚拿起画笔时技法尚不成熟,但那种鲜明的情绪特征在那一刻就定型了。

这种风格,用我的话说,就是"同时既粗糙又细腻"。

所以他会自然而然地画那些平常人、贫苦人士、矿工、农村妇女、吃土豆的女人,因为他对这个世界既包容爱戴,又困惑感受着。我有个在法国生活的朋友,因为家庭原因皈依了基督教。她告诉我,基督教教导说"爱就是不嫉妒"。

不嫉妒,就是感受、包容周围所有可以爱的东西,去理解它们。梵高的生活处境让他困惑,但我们现在之所以欣赏他的艺术,接纳他的故事,把他的作品供奉在博物馆里观赏理解,正是因为艺术教会了我们"爱就是不嫉妒"。我们欣赏这些作品的每一个笔触,包容那种粗砺、扭曲、和谐与不和谐,包容那种"既粗糙又细腻"。这才是真正的艺术理解力。

从这个角度讲,真诚地感受艺术,艺术就是一种乐观的力量。真正理解艺术的人,内心充满创造力和底层的乐观。即使他们的生活风格可能愤世嫉俗或很朋克,但都明白这个世界不需要嫉妒别的东西、别人或别的权力。这就是梵高做到的。

看完梵高展后,我们走向市中心的酒店,吃了顿海鲜大餐。结束后正好是阿姆斯特丹Pride运动月的最后一天,8月2号晚上,到处都在游行party,彩虹旗飞扬。我们也打算收拾一下去狂欢一番。

我对朋友说,梵高的智力水平可能一般,但他的感受力、感性思维超级强,以至于感性完全压过了理性思考。我觉得他后来的精神问题可能跟这有关。另一方面,因为理性思维不够强,他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去面对社会和生活的挑战。

除了到巴黎后那两年充满憧憬的时光,他从童年结束后一生都在困惑中度过。作品卖不出去,定价永远比同行低。如果他有超级聪明的理性头脑,一定知道怎么应付这个世界,解决这些问题。但他没有,提奥一直在帮助他,因为相信他。如果梵高有那种聪明头脑,可能就是后来毕加索的故事了。

聪明往往是自我防卫的力量,但社会主流判断是更大的阻力。梵高的作品被世俗社会接受并奉为经典,意味着大众真正学会了爱——不嫉妒梵高这样的方式、审美、天才、偏执、粗砺但又细致入微的特质。在一幅画里,极其粗犷的线条,摇摆与创造,不自信的乐观,神秘的元素,甚至有些作品半途而废或草草收场的痕迹,都被包容、接受、理解并爱着。当这种社会接纳与梵高的人格和逝去的灵魂碰撞的那一刻,就具有了时代标志性意义。

从这个角度看,他和后来各种争取工人权益、平民权益、黑人权利、LGBTQ+权利的pride运动,其实都是一个脉络。恰好当天阿姆斯特丹刚结束Pride游行,运河上还有party队伍。晚上酒店门口挤满了挥舞彩虹旗的狂欢人群,家家户户楼下都有DJ和音乐,宾客满堂。这确实延续着"爱就是不嫉妒"的理念——因为接纳这些东西,你能理解、支持,了解社会的包容度。当然这路上总有挑战,社会和个体都有挑战,社会洪流不可阻挡,每个人的智慧在时代面前都显得渺小。

因此,这种逐渐包容万物、与万物共振的开阔胸襟,正是艺术最本源的创造力,或者说是凝结在每个人身上的神性。只要我们接纳彼此,寻找更好的社会理解和包容方式,去连接、去共振,就像梵高从小镇到巴黎遇到同行们,互相借鉴作品,从报纸摘录插画,收集各种素材包括浮世绘,快速共振到后来的阿尔勒。这种共振本质上就是对自己风格的碰撞、强化和接纳。

可喜又可惜的是,梵高的创造力完全接纳了自己和社会,创作出了惊艳的作品。从他画第一幅画时,那种注定要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创造力和风格就像定海神针一样在那里了。但可惜的是,他的理性大脑没有支撑他获得内心的坚强和答案,所以他对自己始终不自信、不自洽、不接纳。

说到不自信的作品,我很有感触。之前和知名techno音乐制作人朋友子超聊过,他说Alan Walker后来越来越不自信,内心很痛苦。他还分享了一些很成功的DJ和制作人,音乐很好听,但看live表演时脸上写着不自信。用他的话说,"感觉像被强暴过一样"。我跟他探讨对梵高画作的理解,他说很多艺术家都不自信,会在不自信和过度自信之间摇摆。

这种摇摆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梵高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感性思维是完全分离的。或者说,他的手和技巧是完全自信的,但控制手的那部分内心和灵魂一直困惑纠结着。这种纠结融入时代,和时代一起发展成关于接纳、关于敞开心扉、关于向前的力量。丰厚的颜料堆积,大胆的色彩,细致的刻画但又草草收场,巨大扭曲的线条,看似无序的笔法,所有这些元素构成一个因和谐而不和谐、又因不和谐而和谐的画面。这就是我对梵高画作最直观、最深刻的印象——Be rough and be subtle。

最后,我想再谈谈为什么我觉得只要发自内心相信艺术,无论我们的艺术反映苦难、斗争、内心挣扎,还是反映社会进步和美好未来,艺术一定是自由的。因为艺术的本质就是理解、包容与共鸣,这构成了创造与欣赏艺术的美妙回环,也不过是爱与不嫉妒的别称罢了。

我很感谢有机会在梵高博物馆看到这些真迹,待了半天时间让我茅塞顿开。这让我想起马斯克曾经参与的一个项目:2019年,日本富豪前泽友作买下了SpaceX首次绕月之旅的所有座位,计划邀请6到8位艺术家一起前往月球,通过艺术呼吁和平,把这个计划叫做"亲爱的月球"(Dear Moon)。但这个项目现在看起来搁浅了,马斯克的兴趣似乎转向了在太空中建立人类备份,卷入了现实世界的交流、斗争和政治泥潭。

我印象深刻的是前泽友作支持这个项目的原因,以及他为什么收藏那么多艺术品。在采访视频中他说:因为他相信艺术会带来和平。

我觉得我现在也更能理解他了。

其实在梵高博物馆之后,我和小伙伴还看了Moco,也就是荷兰的当代艺术博物馆。这里面到处是一堆让我感觉像是散落自MoMA的碎片。我开着玩笑说,如果是我们当时保守的上艺术课的教授,他一定会骂这些都是洋垃圾。当然我觉得他这个视角也是对的,只不过Moco的一句slogan我还是被充值了一波信仰,那句话叫做——

In art we trust.

Race.
https://race.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