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

2024/06/08 17:38

初夏之夜,雨后的湿润与夏天的闷热相互交融。一个多月前我曾撰写过一篇《燃烧的夏天》,如今的我已然置身于这个燃烧着的夏天之中,我的大脑犹如过热的英特尔处理器的 MacBook——外观看似体面,实则性能欠佳,困惑与掉帧的“美感”奇妙并存。

下午在同学家的主机上玩了半天《匹诺曹的谎言》,感觉自己在主机游戏面前宛如一个迟暮老人。每个领域都有其极为native的群体,我在所有这些群体间游走,却也并不明晰自己究竟是谁。的确这些东西都很美妙,只是我所了解的东西着实是太少了。

前天,我观看了极为喜爱的博主 TechLead 的视频,许久未曾看到他的新作,此次他时隔三个月后重新发布,主题为别做事情,干脆什么都不做。我深感其所言甚是真切,诸多东西转瞬即逝,无论怎样努力,创造价值的速度也难以比肩新印出的钱的速度,投入的钱财也比不上三四十年后经稀释而得来的财富。故而倘若仅仅是为了一份工作,或是为了过上某种体面生活而购买筹码,着实需要好好思量一番性价比更高的方式,实际上大可什么都不做,便能换来一种“丰盈”的生活。当然,在这件事上,高手在民间。

将这种依据自身兴趣去做想做之事的工作模式,此前有人将其称为热情经济(Passion Economy),这是在创作者经济(Creator economy)之后进一步凸显出来的。我看到那位博主说,STEM 的教育模式已然失去意义,因为如今在所有领域中最终能够撬动杠杆的便是“注意力”,其背后便是传播话语权,谁的嗓门大,谁的权力大,谁的概念就能玩转得开。科技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撬动注意力的方式,只是当下单纯做技术本身所耗费的已不划算。

那自然而然,一种相对不做事的方式便是躺平,但此躺平与单纯过着小日子的躺平有着极大差异,与富有创造力的不做任何事情更是相差甚远。追求一种满足感与内在的丰富,这更像是一种充实的平和,是一种宁静。你可以在任何那些高僧大师、武功高强之人以及绝命战士身上感受到这种平和。

这种平和本质上是将日常生活转化为艺术的一种心理状态,但实际上这极为精英主义。我前段时间与一位朋友探讨,称我想撰写一篇文章,讲讲日常与精英究竟是怎样的,以及 AI 时代的精英主义到底为何。后来我发觉自己对精英主义这个词根本了解得不够透彻,我自己也不清楚什么是精英,我自己就是个菜鸟,而且这些大词套来套去其实都是些空话。

其背后的意思相对明晰——这也源自于我的一个困惑,因为我对艺术和设计以及诸多方面饶有兴趣,我发现那些最简单的事物,若要做到出众出彩,往往需要极高的成本投入。尽管其能够批量复制,但那些体现所有设计与科技美感且能被快速复制的纯粹产品,却极其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比如苹果店超大落地玻璃面板的研发设计,以及一些材料的升级,其实最早这种潮流在包豪斯一派便有所体现,因其既要实现大工业生产,又要具备美感,而后这种“国际主义”成为正统后,更是期望能有更大的全球普遍性,形成新的标志。所以我们能看到纯白的水泥土墙、大量自由立面的现代主义建筑,看似实用的写字楼,实则运营成本和环境成本都极其高昂的这类 ID 设计,本质上是一种新的 ID。

这种 ID 设计伴随着从美国的大型城市化运动,到中国的城市化运动等一系列现代空间的迅猛发展,时代给予了诸多这样的机会,只是这个时代已然过去。

就如包豪斯要打造极为高雅的清水混凝土墙面,那是极为艰难的,要制作出完美纯净的玻璃,这便是极其精英主义的表现。看似普通日常的事物,却要以一种非实用且蕴含概念和意义的方式去塑造,这实则非常精英化,如同一只手的两面,二者相互博弈。我曾与一位极具智慧的朋友交流,他是学建筑出身,后来做了许多成功的商业案例,也担任过许多项目的导师。当我和他谈及对这些建筑的看法时,他表示其实所有在这上面的理论和概念都是一种浪费,而这种浪费正是人们值得为之付费的地方,是能产生高溢价的地方,它是承载理念的所在。这与我之前对艺术的定义和理解较为相近,即艺术是任何包含创造可能性的事物,而这种创造可能性是看不见的,它蕴含在一些质朴的材料之中。只是在越现代、越近代的环境下,人们反而会利用很多日常材料创造出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东西,就像如今很多装置艺术会用日常物品让人摸不着头脑,而现在的 AI 科技用一堆显卡,也不知在进行着什么算力之类的运算,最终呈现出这样奇妙的成果,这背后的原理对普通人来说难以理解,区块链亦是如此,但中间那看不见的东西,使其能蕴含极其精英主义的价值。然而,这种将日常事物视为艺术的视角转变,实则是另一种现代版本的“何不食肉糜”。

这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茧房的时代,这是一个支离破碎的时代。

这是一个你可以做主角,可以做 NPC, 可以做怪物的类魂游戏的时代。

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