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高铁上,我听着车厢那持续的嗡嗡——这是一个ambient track。它不是简单的噪音,而是有着微妙节律的背景音层,像那些环境音乐一样,既不会抢夺注意力,又为整个体验提供着恰当的音响基础。
当远处有对向的列车呼啸而过时,那一瞬间就像是转场时的buildup——音量不经意间瞬间增强,频率叠加,然后在两车交汇的瞬间达到高潮,接着又迅速消退回到原本的ambient状态。这种自然的音响效果有着人工制作无法复制的质感。
窗外的风景在这时候就成了最自然的VJ。田野、山丘、城市建筑,它们配合着这个环境音轨在眼前切换画面。有时候是空旷的铁路轨道平行延伸,有时候是复杂的并轨分轨,所有这些线条的变化都像是某种巨大的视觉控制系统在操作着这场演出。
我乘坐的这列高铁就是音乐播放软件里的播放头,正在轨道这条时间轴上移动着。车厢里还有其他的声音层次:乘客的交谈声、列车的提示音、列车员走过时的脚步声。到站的时候,大家都排队站在门口,列车慢慢减速停下,整个过程就像一个自然的fade out。
其实不只是我的高铁是播放头,生活中的每个场景,每个画面,也都是这个巨大演出中的播放头和乐章的一部分。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场会是什么样的,但正是这种惊喜感和偶尔的熟悉感,让你感觉到自己在聆听生命的演奏。
之前我写过关于故事和生活区别的思考。故事总是需要表达明确的含义,需要有具体的情节和逻辑,但生活不是这样的。生活大多数时候都是各种看似无意义的片段,只是纯粹的结构变化、印象累积、情感流动和记忆碎片。
音乐其实比故事更贴切地反映着生活的本质。音乐里面没有必须要讲述的情节,它只需要有结构、印象、情感和记忆就足够了。就算偶尔有叙事元素,那也只是作为辅助,不是核心。火车窗外那些变换的场景和自然风景,就是这场人生演出中纯粹的视觉效果,它们是社会图景和个人生活配合的一场演出。
记得之前在成都的时候,音乐人泰然和我说过,电子音乐其实没有标准的混音方式。火车的底噪恰好能够绝妙地嵌入到音乐当中,成为天然的texture。从火车到地铁,再到人群中间,各种环境声音构成的soundscape。也许音乐一直就在那里,作为某种隐秘的结构,早就成了我们生活最基本的底色。
Race
https://race.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