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苹果的设计,我不得不承认,它不仅在设计界树立了标杆,还启蒙了我的审美观。然而,最近和朋友畅聊设计、创意和交互变迁时,我们不禁感叹:那种曾经让人眼前一亮的 "哇哦" 感,似乎正在悄然消逝。
回想起来,我的设计启蒙之路颇为有趣。从小学时捣鼓爷爷的诺基亚老年机,到中学时期绞尽脑汁做黑板报,这些看似平凡的经历,竟成了我未来设计生涯的预演。谁能想到,那个苦思冥想如何在黑板上排版的少年,有朝一日会对 微软的 Surface Hub 感同身受呢?黑板报,这个即将成为 "历史文物" 的存在,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高中时期,智能手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家都被那些越来越大、越来越炫的屏幕迷住了。从 微软的 Surface 到 Windows 8 再到谷歌,最后到苹果的 iOS 7,扁平化设计如一股清流,席卷了整个科技界。说实话,我对 iOS 7.0 情有独钟,那种直来直去的设计,就像是优雅地把水泥糊在你脸上——有点粗暴,却极具美感。那时的毛玻璃效果,仿佛给人一种按下航班乘务铃时的蓝蓝的优雅感,朦胧却不失质感。
然而,近年来苹果的设计风格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圆角、高阴影、花里胡哨的模糊效果,让整个界面看起来像是被裹了一层厚厚的糖衣。这种过度商业化的风格,就像是听多了流行电子音乐,甜得发腻。有时候,我真怀念那种原始又充满力量的 Tech House 或 Deep House,仿佛一秒就能把我带回苹果还在追求极简主义的青葱岁月。
随着商业化的脚步越走越远,我和朋友们对交互设计细节的关注度也在逐渐降低。我们这一代人曾经的科技幻想,似乎也在慢慢老去,就像科幻文学从黄金时代走向没落一样。阿西莫夫笔下那充满未来感的太空史诗,如今已经成为了遥不可及的梦。全球化受阻,种族分裂,市场低迷,我们这一代人,甚至是我们的父母,第一次在人生最重要的时刻经历了经济的寒冬。这种感觉,确实让人有些不知所措。
但是,希望还是存在的。前不久,一位好友向我推荐了一些有趣的交互设计理念,其中包括一位苹果早期 iPad 设计师Bret Victor的演讲Inventing on Principle。这位设计师后来意识到 iPad 必须 "以人为本",他的设计思路非常棒,甚至可以说,苹果的 Swift Playgrounds 就是借鉴了他的理念。这种设计思路帮助苹果建立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实现了那句经典口号:"给人们创造奇妙的工具,他们就能创造奇妙的事物。"
不过,苹果的设计也不是没有缺点。它有一种审美霸权的味道,把创造和审美 "协议化",让用户只能在它设定的框架内 "创造"。这种 "爹味" 让我有些反感,感觉像是美国文化输出的一部分——他们制定游戏规则,你只能乖乖按照他们的规则玩。相比之下,我反而更喜欢微软那种看似杂乱无章的设计风格,至少它给了我更多的自由。
有人说 iOS 18 的设计很丑,像是实习生做的。老实说,我也觉得某些地方确实有点拉垮。但是,iPhone 已经十多年了,苹果那套简洁优雅的设计语言也该换换了。现在尝试一些不同的东西,其实挺好的。就像现当代艺术一样,苹果也该放下教条,多做些实验,反正他们有的是钱和时间。
展望未来,Crypto 和 Web3 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虽然 AI 在审美上没有带来新的范式,但 Crypto 却改变了整个游戏规则。它不再是单纯的技术产品,而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参与模式,充满了博弈、共识和急功近利的气息,和我们过去的世界完全不同。
总之,我希望未来的设计能够更加多元化,不再只有一种声音。人本主义设计、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设计思维、环保理念、超越理想的情怀——这些都应该是多极化的存在,而不是由某一家公司来定义标准。如果世界只有一种审美和规则,那只会让人感到窒息。
所以,我始终认为,交互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人与计算机的互动。它和现当代艺术一样,是复杂现实中的一个切片,反映了人与虚拟世界、人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就像现代艺术那样,交互设计也是一种实验性的规则系统。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些规则,思考什么样的设计风格和理念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什么样的未来是我们想看到的,然后为之努力,避免世界滑入我们不愿见到的方向。
Race
再留一个即刻账号:https://okjk.co/3KWG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