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算法和社会都能轻易消化的信息碳基体,另一种是啃起来硌牙,吞不下去,甚至让对手和机器都产生计算错误的硬骨头。 ——题记
有些人一开口,你就知道他们是普通人。
不是说他们蠢,甚至可能还挺聪明的,但你就是能感觉到,他们的思维结构是透明的,行动逻辑是可预测的,整个决策系统没有任何暗面。你可以轻易地推测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失败,甚至连他们焦虑的方式都和大多数人一样。
但有些人不一样。
他们身上有一种东西,你没法完全看透。你能隐约感知到某种结构,但它又像雾一样,无法精准捕捉。他们的行动轨迹不完全符合线性逻辑,他们的决策模式有某种隐秘的非对称性,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形成了一种信息不对称。
这种东西,我们暂且称之为“神秘气场”。
他们是那种 算法建模时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的人,是那种 社会期待他们走 A 但他们偏偏能在 F 点突然出现的人,是那种 别人试图咀嚼他们的信息但总觉得吞不下去的人。
这样的硬骨头,才不会被轻易咬碎、吞下、消化、优化、替代。
神秘气场 vs. 短板诅咒
神秘气场本质上是一种势能。
它让一个人的行为无法被完全解析,让他的影响力超越了单纯的“聪明+勤奋”模型,让他的决策在局部看似随机但在整体上又极具方向性。
但大部分人的神秘气场从来没有真正成为竞争力。因为它们往往被自己的短板克制得死死的。
直觉极端精准的人,往往表达能力极差,导致他们的洞见无法影响他人。
思维方式极度跳跃的人,往往缺乏耐心,导致他们的洞见永远停留在未完成状态。
气场极强的人,往往过度自我怀疑,导致他们的气场无法真正被感知。
很多人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他们没有,而是他们的短板正好掐住了它的喉咙,让它变成了一种无用的装饰品。
一个人的神秘气场,只有在短板不存在或被克服时,才会真正成为势能。否则,它只是一种潜力,一种“如果没有 X,我就能成 Y 了”的假设句。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成为一块真正的硬骨头,那就要确保自己不是一块发育不良的硬骨头——否则,算法和社会不会被你卡住,而是会轻松把你磨成粉末,重新塑造成它们想要的形状。
数据尾气:谁理解谁,谁就拿到了势能
世界上所有的活动都会留下尾气。
用户的行为、选择、偏好、停留时间、鼠标轨迹、购买记录,这些数据是人类活动的残留物,而这些残留物可以被收集、整理、分析,最终形成一种可被计算的“理解”。
数据的价值,不是它本身,而是它所构建的理解关系。
如果 A 彻底理解了 B,而 B 并不理解 A,那么 A 在 B 面前就拥有了势能。
这意味着,数据的核心作用不是信息,而是 understanding,而 understanding 就是 A 对 B 的势能。
谷歌、亚马逊、字节跳动的算法不是在“收集数据”,它们是在 建立理解。它们比你更理解你自己,而这种理解是非对称的,所以它们拥有势能,你没有。
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从来如此:谁比谁理解得更多,谁就能控制谁的动向。
而一块真正的硬骨头,不是算法可以轻松咀嚼的数据团,而是计算模型里始终无法拟合的异常值。
神秘气场 vs. 数据尾气:谁能逃脱被计算?
如果数据的本质是 understanding,而 understanding 就是势能,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有趣的推论:
真正掌控局面的人,要么是理解最多的人,要么是无法被完全理解的人。
大部分人属于第一种,他们试图理解世界,试图获取更多的数据,试图用更强的计算能力来建立优势。但极少数人属于第二种,他们的行为模式足够隐晦,思维方式足够非线性,决策逻辑足够不可预测,以至于他们无法被轻易理解。
他们是数据尾气的逃逸者。
他们的神秘气场不仅仅是一种个性特质,而是一种 反计算的能力。他们的存在方式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干扰,让别人无法轻易地对他们建立 understanding,让他们不成为势能关系里的被动变量。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不被理解,而是他们的理解方式不对称。他们理解别人,但别人无法完整地理解他们。
换句话说,真正的硬骨头,不是完全不被计算,而是计算机以为它理解了你,但实际上它理解错了。
最终的游戏:数据、神秘与势能
所以,这个世界的权力结构,本质上是 理解 vs. 不可被理解 的对抗。
企业、算法、金融系统的核心目标是建立 understanding,以此获取对人的势能。
而真正的强者,要么是掌握最多 understanding 的人,要么是那些不被计算、不被解析、不被过度理解的人。
透明的人最终会成为数据尾气的一部分,被计算、被预测、被引导。
但神秘的人,他们要么是计算者,要么是变量本身。
一块算法和社会都啃不动的硬骨头,既不是被动的被理解者,也不是完全的不可理解者,而是那个让所有人都误以为理解了,但最终却在关键时刻翻盘的存在。
Race
https://race.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