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创业,我总在想: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能做大?拿着 VC 的钱一路摸爬滚打,虽然还没做出什么厉害的东西,但心里总有个希望,想做出个 ToC 产品。说实话,这个时代,钱、权、名才是真正的话语权。而如果你想高效影响世界、和用户互动,那模式就得能 scale。
判断一个模式能不能 scale,科技当然是重要因素之一,但关键还是要看边际成本。如果你做的是 ToC 的内容平台或 App,交付几乎没成本,甚至可能形成网络效应。但如果是 ToB 的技术服务,情况就复杂得多。ToB 并不意味着就不能 scale,但确实很容易陷入依赖人力的陷阱。这时候 SaaS 模式就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用软件替代人力,通过标准化交付来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 ToB 一定要通过 SaaS 才能 scale。很多 ToB 项目通过定制化服务获得了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甚至形成了强大的业务壁垒。关键在于,你的模式能否随着客户需求的增加而相对稳定地扩展,而不是被人力和资源限制住。
咨询与设计行业的困境
那为什么咨询公司能成为巨头?比如麦肯锡、贝恩这些。表面看,咨询也是高级外包,依赖人力提供洞见和服务。但它们之所以能上市,是因为在那个年代,这种模式足够高效。人效超高,体量一大,虽然管理成本会上升,但市值早已足够。咨询公司本质上和外包差别不大,只不过它们在规模化之前已经足够高效,达到了上市的标准。
设计行业也是类似的逻辑。你会发现,几乎没有设计公司能像互联网巨头那样做大、上市。或许 Frog Design 算一个典型案例,但它的规模也很有限,最近几年发展也遇到了瓶颈。为什么?因为设计本质上还是创意驱动的服务,而创意是非标准化的。每个客户的需求都不一样,创意交付很难标准化或协议化,这使得设计行业在 scale 方面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艺术与 scalability
我接触了很多艺术家,尤其是那些名声大噪的年轻艺术家。他们的一些作品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破圈了,知名度很高。我们经常互相羡慕对方的“围城”:他们羡慕我走了创业和科技的路,觉得产品化路径让事业更容易做大;而我有时却羡慕他们能以艺术作品赢得国际声誉,但即便如此,他们的工作室依然没能做大。
名气破圈并不代表在经济层面就能迅速起飞。很多艺术家虽然在名声上打破了圈层,但未必能将这种影响力转化为资本。村上隆在《艺术创业论》中提到,务实地做创作、追求成功,其实和创业本质上是一样的。那些顶尖艺术家其实也是非常 scale 的 IP。你看迪士尼和漫威宇宙,这些 IP 资产几十年间影响了无数人。顶流艺术家的个人品牌也是如此,生命周期极长,能发光发热好几代人。
相比之下,很多突然火起来的 IP 可能只能红几个月,而顶尖艺术家的个人品牌却有持久的生命力。他们成功跨越了从艺术工作室到行业头部艺术家的“惊险一跃”。
破圈与 scalability 的转变
很多人做创意服务时可能会误以为,做几个项目就能形成 scale 的模式。事实是,如果你是天赋型选手,并且愿意踏实做事,有一天你会成为那个 IP,从一开始的不 scale 走向真正可以 scale。如果你不是,那就得认清现实,另谋出路。
这让我想起 Paul Graham 写的那篇经典文章《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像 Airbnb 这样的公司,在硅谷早期圈子里屡屡被提起。最初他们几乎是在做外包式的服务,但随着用户数据的积累,逐渐形成了数据壁垒,最终实现了质变。
这一切其实很符合物理学里的“凝聚态”理论:量变引发质变,形成飞跃,带来新的洞见。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是 scalability?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过程。从创意的萌芽,到服务的交付,再到规模化的飞跃,这都是对自己、市场、和时代的挑战。而那些真正可以 scale 的,往往是那些能跨越量变到质变的天才们。
Race
http://raceli.art
再留一个即刻账号:https://okjk.co/3KWG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