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Race
前一阵子我非常焦虑——是那种身处《寂静岭》“表世界”一般的灰暗:灰蒙蒙的白天,没有黑夜,虚无的灰烬向上浮起,随时的一个防空警报之后便是全然被AI和科技机器吞没的“里世界”的到来。
“十年之后,大部分人做什么工作呢?总不能不工作吧!”我发出这样的感叹。
“管别人干嘛!”周围不少同样焦虑着的朋友却总用这种睥睨的调侃回怼我。
确实,我也没这个水平顾虑这些——顾虑我自己都赶不及呢。
对广大内心属于独立创作者(indie creator)的朋友而言,AI是敌是友暂时还不清楚,但很好假定非常近的未来祂会比绝大多数人更擅长创作、表达、总结、归纳和幽默。人类总是有从事无拘无束创作工作的朴素渴望,以前觉得只要收入有了基础保障,我就可以做我喜欢的创造;大不了我就挑战一把,来尝试创业,和其他为创作者服务的团队一起,尝试让这整个群体存活门槛更低一些,保障更好一些,外部资源更充沛一些。
然而AI让我怀疑,或许人类创作,作为对广阔世界可能性的探索的作用会逐步降低,最终仅仅保留在个人或者群体的自我满足和陶醉上——也就是只剩下自娱自乐了。
于是,我就很不爽了。发现自己居然这么人本主义之后,却又“手无缚鸡之力”全然使不上什么,就更加抑郁和焦虑。
直到我仔细看完了Li Jin在2019年创作者经济公开课程的第六章“创作者经济的未来”之后,我才幡然醒悟。Li Jin借用Chris Dixon的名言“最聪明的人周末做什么,十年后其他人工作日也会做什么”,并把它拓展成了“今天孩子们为了娱乐所做的事情,将成为未来的创作者职业。”
每个时代的技术革命都淘汰了原有的职业,但增加了另一个之前只为极少数人掌握的视角的容量和深度(以至于整个革命成了新底池的liquidity provider)。
从硬件,到软件和信息,到服务,到体验,到意义。“意义”之前更多是被社会所建构,在整个社会机器隆隆运转中被定义,然而现在新的技术赋能了每个个体,让我们有条件去探究“个体化的意义”。毕竟个体化意义的追寻一定是人本主义的,因此人在其中一定不会成为技术和算法的敌人。
智力革命极大拓宽加深了个体化意义追寻的底池。
底池听上去拗口,但我非要用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意味着估值模型的建立。
估值模型的建立意味着参与整个经济循环的可能性——那就是在不久未来将蓬勃涌现的“意义经济”。
"意义经济"这个概念没有一个具体的创始人或者发明者,而是在不同领域和专业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思潮和观念。它强调人们对于生活中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的需求,认为这种需求不仅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生命意义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等领域,这些领域的学者开始探讨人们对于生命意义和目的的需求和追求。
而我觉得"意义经济"真正能够不再被当今消费主义所绑架——不在单纯成为品牌方和社会结构赋予的价值符号——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它必须能够被“个体化”。
个体化意味着“认识你自己”。而AI正式一面绝妙的充满智慧的镜子。
一切都舒畅了。
焦虑消失了。
“认识你自己”,是接下来十年越来越多人的正经工作。
力,比特,意义——它们都成为要素,渗透在各处,随着人类社会的脉搏流通着。
在这个观点上,如果大家有任何想法,欢迎邮件callmerace@hotmail.com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