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和客体的新定义

2024/05/09 20:08

写这个文章的契机是一个天才少年,高二的朱浩宇——我众多叫Ryan的朋友中的其中一个——来我工作室做客:他给我兴高采烈,甚至在神态上称得上“王婆卖瓜,自买自夸”地枚举展示了自己做过的十个App,二十个开源项目,和三十份设计稿之后,我彻底承认了眼前这个人是个还未全露锋芒,却在创造力上过饱和了的,未塑形的流动能量体。

在他面前,我自己所有的所谓天赋都相形见绌。这种感觉,甚至让我完全没法有嫉妒,因为完全不可比——一个是真正意义上全世界都向他敞开的青葱少年,一个是已经需要直面生活,思忖着各种鸡毛蒜皮的“现实主义问题”的困惑青年,这种对比猛然让我意识到,我自己一直是一个固执、平庸的现实主义信众,但我内心是虔诚(清澈的愚蠢)的,因为我执迷不悟。

“接受现实”和“现实主义的信众”两种说法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是虔诚、不自知和唯美的。我小时候顿悟到的一件事情是——一个人人并不会真正老去,老去的是一整个代际。小时候最潮酷的少年,在那一代人的圈子里面,或许依然是世界的另一端的神话,直到一整个代际都慢慢落幕。随着时代的更迭速度加快,这种代际之间的差异或许会拉大到比在一个代际里最两端的个体差异还要大很多——尤其是经验越来越不管用了。

我们该学的是什么?
是常识经验?不,常识经验会很快过时。
是知识?知识也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过时。
是方法论?是视角?是战略?是战略的战略?

不如说——我们学的是“适应”本身。学习本就只是“适应”一词的别名而已。新一代的人,是新范式的原住民,因此早就站在了新范式的肩膀上。

当社会迭代的速度快到新范式能够在几年的时间里就全面超越旧范式之时(目前这一间隔依然还在以decade做计量单位),每一代人都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迅速老化,然后我们的适应能力会迅速被overwhelm,看上去就好像是快速衰退了一样,只剩下了麻木、习以为常和无视,于是那在不能理解的东西就会渐渐淡出自己的兴趣之外,变成了每天升起的太阳和嘴边呼吸的空气,也就成了“客体”本身。

这个小小的思维实验非常有趣地展现了我们是如何把“感受力触达不了的区域”定义为客体的——即客体是我们不具备感受力的部分。而所谓的“主体性”强弱,则对应了我们是否有足够冗余的感受力来安全地应付那“眼前的”区域。

划分主体和客体的分界线,恰是我们适应速度逐渐弱于变化速度的分界线。
就如质能方程一般地美妙——主客体也是可以转换的,有且在适应能力和外界变化速度得以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于是,我找到了一种理解从“我”到“非我”之间连续过渡的方法。

而作为现实主义的信众,我觉得最可爱和唯美的画面是——当我相信的教义也被淹没在后面一浪又一浪的新范式之中时,其他人离开了原有的教堂,有的去了新范式那金碧辉煌的新教堂,有的则永远地回家去了,而一定会有一小撮人,他们默默地、迟钝地、欠思考地一直留在原有的教堂,和他们所属的那个时代切片一起——悄无声息地走入暮色。

Race
IMG_1077.jpeg